风湿热证是什么意思_治疗风湿热型白癜风的辩证三治方
1.中医怎么治疗风湿病
2.怎样才能很快的治疗好风湿热疾病?
3.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方有哪些?
4.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认为多属于“白疙”。“蛇虱”、“松皮癣”的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瘤》中记载:“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面痒,搔起白皮,由风气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此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
中医根据本病各个不同发病阶段辨证论治,常见分型如下:
一、血热型 此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并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等症。
辨证:毒热蕴结,郁于血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凉血活血汤加减。
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鸡血藤各30克,紫草根、茜草根、丹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血瘀型
此型患者病情稳定,鳞屑斑基底暗红,鳞屑较厚,甚者为蛎壳状,自觉瘙痒,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辩证:湿毒内蕴,血瘀络脉。
治法:祛湿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祛湿活血汤加减。
土茯苓30克,茵陈、双花、连翘、野菊花、元参各15克,公英、地丁各20克,三棱、莪术、赤芍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血燥型
患者处于该病消退期,病程较长,无新疹出现,疹色淡红,呈钱币状或融合成片,浸润、脱屑,舌红少苔,脉沉细。
辨证:血燥血亏,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血燥方加减,
熟地30克,白芍20克。当归、首乌、蜂房、天冬、麦冬、白鲜皮各15克。
四、风湿热型(关节型)
患者红斑泛发、脱屑、皱褶处有潮湿、糜烂、关节红肿疼痛,体腹胀、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壅盛,脉络受阻。
治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金银花、防己、薏苡仁、滑石、灵仙、连翘各15克,蚕砂、赤小豆皮各10克。
五、脓毒型(脓疱型)
在原皮损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脓疮,可融合成为“脓湖”,结脓痂,可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伴发热,心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呈沟状舌,脉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毒热炽盛。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生地各30克,公英、地丁、野菊花、黄芩各15克,黄连、黄柏各10克,甘草6克。
中医怎么治疗风湿病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问题是非常关注的,只要任何疾病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就得去到医院里面进行相关的治疗,也正是在这样的治疗背景之下,所以我们对于风湿热究竟需要治疗多久才能够完全彻底治疗好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关注的,实际上根据相关专家的介绍,风湿的治疗至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治疗好。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风湿热是一种慢性的疾病,而且并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够治疗好的,所以我们在治疗之中必须要经历过很长时间才能够将这种疾病治疗好,并且最终患者能不能治疗好,也要取决患者的体质,如果患者的体质非常的好,那么只需要治疗1~3个月左右的时间,患者的病情就能够得到完全的控制,这里说的完全控制只是将疾病控制住,不让疾病蔓延,但不是说将疾病治疗好。
所以我们对待这种疾病,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一定要积极努力的配合医生经受相关的治疗,如果通过医生积极努力的私聊,那么对于我们治疗这种疾病是有很好的帮助的,而且长时间的去慢慢的以及始终能够让我们的机体恢复到一种非常好的状态,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小心和注意。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明显的知道风湿热其实需要治疗1~3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将疾病完全控制住,并且能够让病人的身体得到一定的改变,不过具体要治疗多久,这个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以及每个人的恢复程度来看,我们不能够这样一概而论。
怎样才能很快的治疗好风湿热疾病?
风湿病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一、饮食节制:风湿病患者饮食上必须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不要长时间饥饿,更不能暴饮暴食,饮食需要定时定量,不要由于担心营养不足而吃的太多,否则会加重胃肠负担。
二、清淡为主:风湿病患者多出现关节和皮肤症状,因此不宜吃高脂肪食物,加上患者长期服苭,食欲往往不佳,清淡饮食可以增加患者食欲,还能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
三、营养均衡:风湿病患者饮食上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不能挑食和偏食,五谷杂粮和鸡鸭鱼肉都应该吃,注意膳食的搭配,根据患者喜好制定食谱以增强患者食欲。
四、饮食宜忌:有一些风湿病患者饮食上需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还饮食上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过冷或者过热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被污染的食物,硬皮病患者还需要控制增加光敏感食物的摄入,患者需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中医风湿病治疗的方法
1.纳米微控关节净化技术+中医“九转逐痹分型疗法”技术巩固治疗,其最大特点是差别化个体辩证治疗,即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准确用药送药,通过西医加中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终合治疗。
2.舒筋通络疗法,中医按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认同气血相搏,导致气血郁滞,脉筋拘急,不能通痹。
3.中药离子精准导入疗法,用单向的调制中频脉冲电流,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 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通过对神经的刺激减轻疼痛感觉, 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舒通经络的作用,最终达到药物治疗和中频电疗的双重目的。
4.飞针疗法,飞针针刺有泻的作用,能驱邪通络,疏通气血。飞针强调的是要快,一次就要进到应刺的深度,出针时引气往外,慢慢分层而退,使病邪随针引申由深而浅、由里达表,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
5.“液体刀”关节滑膜消融术,“液体刀”关节滑膜消融术是在病变部位注入药液,直接攻击病灶部位,通过冲击分离、悬浮复位、修复神经于一体,将发炎增厚的滑膜去除,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从病根入手、因症施治,五法并重对风湿病进行全面治疗,以达到调脾固肾,改善患者体质,重建患者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目标。
3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可能为风湿病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风湿病相似,但不产生人的风湿病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在风湿病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风湿病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接证据。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二、因素
风湿病与,特别是EB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风湿病不同,风湿病病人对EB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风湿病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滴度的抗EB--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风湿病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三、遗传因素
风湿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风湿病的发病有关,风湿病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位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四、性激素
研究表明风湿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动物模型显示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风湿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4风湿病的常见症状
(1)发热: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可分为低热、中热和高热,通常的表现就是不规则的发热,一般无寒颤,抗生素无效,同时血沉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斯帝尔病、急性嗜中性发热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2)疼痛:一般来说风湿病的一个主要的症状,这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风湿病的疼痛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风湿病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关节的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对称性的关节肿痛,手指关节、腕关节尤为明显;强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时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红眼;风湿性多肌痛有颈肩痛、肢带肌的疼痛及肌无力。
(3)皮肤黏膜症状:这个疾病的症状还是有很多的表现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干燥综合征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症状、网状青紫、皮肤溃疡等。
(4)雷诺氏征: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然后发紫、发红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严重的可有皮肤渍破,可见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5哪几种检查方法可以诊断风湿病
一、自身抗体
在风湿性疾病范围内应用的自身抗体分以下4类: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
1.抗核抗体谱:这是检测风湿性疾病常做的检查,抗核抗体阳性则高度怀疑风湿病,但要做进一步详细检查确诊。
2.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除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外,尚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常人中性粒细胞为底物所见荧光的图形,分为C-ANCA(胞浆型)和P-ANCA(核周型)等。该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极有帮助,且不同的P-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新月形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抗磷脂抗体
目前应用的抗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两种测定方法。抗磷脂抗体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病。
三、滑液检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节滑膜炎症,特别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滑膜细菌培养阳性,则分别有助于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的确诊。
四、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风湿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疾病,所以要对患者作全面的检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肌酶谱等)。
2.血清学检查
(1)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
(2)特殊性
a.抗核抗体谱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先做ANA,如滴度> 1:40,则应进一步检查其他项目。
b.HLA:虽然HLA与风湿病有密切的相关性,但目前对其了解还不多,常用的,比较有特异性的如 HLA B-27对AS 阳性率可高达81.8%,对赖特综合征也可达到40%,在银屑病仅为10%; DR4/DR1对RA阳性率为49-79%,JRA为7%,但JRA的Dw4为26%,Dw14为47%,DR3在SLE仅为2.7%,在pSS为5.6%。 Behcet病仅有3.3% HLA B5为阳性。
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抗磷脂抗体,抗核周因子(ANCA)等对一些病有诊断参考价值。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方有哪些?
风湿热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风湿热的治疗目的应包括下列4方面:①清除链球菌感染病灶。②早期观察心脏炎是否存在并加以处理。③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④缓解关节及其他症状。由于临床病型的多样化,病情的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故在治疗上应实行个别化处理。 1.一般治疗 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潮湿。如有心脏受累应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及精神刺激。待体温、血沉正常,心动过速控制或其他明显的心电图变化改善后继续卧床休息3~4周,然后逐步恢复活动。急性关节炎患者,早期亦应卧床休息,至血沉、体温正常然后开始活动。 2.抗生素的应用 目的是消除链球菌感染,治疗咽部炎症及扁桃体炎。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最有效的链球菌杀菌剂。常用剂量为80~16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10~14天。以后用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120万U/月,肌注。多数能控制咽喉部感染。但亦有少数患者,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反复发作,以致成为慢性或迁延型风湿热,对此可取下列措施:①缩短苄星青霉素的注射间隔为1~3周1次,至上呼吸道感染较稳定地控制后,维持3~4周间隔的预防性治疗。②加用口服抗生素如红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或头孢类药物。 3.抗风湿治疗 关于选择水杨酸制剂或激素作为抗风湿首选药物的问题,在历史上曾有过长时间争论,经过60年代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进行多中心的长达15年的研究,美国8家医院(1960~1965)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疗效相当,对以后心脏瓣膜病的形成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近年的观点是: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开始剂量成人3~4g/d,小儿80~100mg/(kg·d),分3~4次口服。对心脏炎一般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强的松),开始剂量成人30~40mg/d,小儿1.0~1.5mg/(kg·d),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减量至10~15mg/d维持治疗。为防止停用激素后出现反跳现象,可于激素停止使用前2周或更长一些时间加用阿司匹林,待前者停用2~3周才停用阿司匹林。病情严重如合并心包炎或心肌炎并急性心力衰竭者可静脉滴注5~10mg/d或氢化可的松200mg/d,至病情改善后,改口服激素治疗。对一时未能确定有无心脏炎的病例,可根据杂音、心率、心律情况作出抉择。一般来说,心尖区或主动脉瓣区有Ⅱ级以上收缩期杂音或新近出现舒张期杂音,或有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无其他原因解释者,应按心脏炎处理,用激素治疗。单纯关节炎的疗程为6~8周,心脏炎的疗程最少12周。如病情迁延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延长其疗程。 4.舞蹈病的治疗 应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如(安定)、巴比妥类或氯丙嗪等,应尽量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5.亚临床型风湿热的处理 既往无风湿性心脏炎病史者,只需定期观察追踪及坚持青霉素预防,无需特殊处理;如有过心脏炎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者,可根据化验室检查(如ESR、糖蛋白、CIC、抗心肌抗体、ASP和PCA试验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体征等几方面的变化而制订具体治疗措施。①如化验室检查基本正常仅个别项目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无特殊者,应继续观察,无需抗风湿治疗。②如化验室检查变化明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改变不明显者,可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U,进行2周抗风湿治疗(一般用阿司匹林),如2周后化验室结果回复正常,不能诊断风湿热,因为该病化验室改变不可能如此迅速恢复正常,如2周化验室改变极微,再继续治疗2周后复查有关项目。如仍不阴转,同时又有可疑症状或体征时,应高度怀疑风湿热,需进行治疗,必要时住院观察和处理。③化验室检查变化明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又有明显变化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虽然症状体征不明显,仍应住院观察,作出正确诊断或作短疗程治疗。 6.其他疗法 风湿热是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性疾病,如经上述治疗仍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可试用下列措施:①易地治疗,以去除链球菌感染和其他诱发风湿热发作的外界因素。②改变机体高度过敏状态,可试用免疫调节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和食物如花粉、蜂皇浆之类。 7.非药物疗法 物理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超短波电疗法、微波电疗法、紫外线疗法、穴位紫外线照射疗法、超声疗法、磁疗法。 8.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湿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温毒上受,属中医“温病”范畴;游走性身痛,关节痛属“行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湿热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寒湿痹”或“瘀血痹”;心脏炎则属“心痹”。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机动灵活,勿执一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风湿热总的治疗大法仍以清法为主线,再根据其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论治。或兼以疏风,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湿,或兼以散寒,或兼以凉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阴,或兼以养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风热痹: 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初期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湿热蒸腾胶着之象。其热偏盛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皮肤可见红斑,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其风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蓝根30g,芦根30g。 加减:咽喉肿痛重者,加浙贝母、射干、杏仁、僵蚕。发热重者加葛根、柴胡、黄芩,重用生石膏。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蚕砂、老鹳草等。热毒炽盛者,酌选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兼湿盛者,可酌加用藿朴夏苓汤。风邪偏盛者,加用防风、秦艽、孺莶草、威灵仙等。 临床体会:本证属风湿热初起,由于风热之邪上犯,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现皮肤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此期若能正确及时的治疗,是遏止病情发展与转化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可以治愈或减轻关节及心脏的受累,故临床应特别警惕,不可拘泥于一法。处方遣药还应注意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透达之品不可不备。 ②湿热痹: 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二妙散、三仁汤加减化裁。 苍术20g,黄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陈15g,蚕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泽泻1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药,如鸡血藤、当归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时可用地锦草200g,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局部浴洗。 临床体会: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为痰,流注关节。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化热损伤关节、脏腑,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其治首当调理脏腑气机,灵活运用温、燥、化、宣、通、渗等治湿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运中、渗下并施,并以中焦为重点。对脏腑气机要顾护到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及三焦之气化。 ③寒湿热痹: 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致热痹兼挟寒湿,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舌质红、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紧或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祛风散寒。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化裁。 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黄6g,防风10g,杏仁10g,白术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 加减:寒痛甚加川乌、草乌。热重加生石膏、丹皮。虚者加用黄芪防己汤。 临床体会:病虽属风寒湿热错杂为患,但仍有个偏盛或并重问题;以何为主,治亦有所侧重。寒温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辅,清开导引,审时度势,择善而取之。 ④痰瘀热痹: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肌肤发热,经久不愈;或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或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舌质色暗、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黏腻,脉多弦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祛瘀通络。 方药:痰瘀痹痛汤。 桂枝9g,茯苓15g,制南星9g,浙贝母12g,当归10g,炮山甲12g,地鳖虫10g,片姜黄10g,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衔草20g。 加减:湿重加防己、薏苡仁。热重加丹皮、知母。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制马钱子粉1g冲服,或用大黑蚂蚁粉3g冲服。气虚加黄芪。 临床体会:湿凝成痰,病邪入络成瘀,形成痰瘀相结,是本证之关键。化痰与消瘀联合应用,是其大法。虽有热邪,佐以凉血散血,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过用寒凉,免治瘀反瘀,慎之。 ⑤阴虚热痹: 主症:低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口干口渴,鼻出血,心悸,烦躁,关节肌肉肿胀灼热疼痛,脉细数,舌质鲜红、少苔。 治法:育阴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桃仁等。 临床体会:风湿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⑥血虚热痹: 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黄芪15g,阿胶10g(烊化兑服),鸡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减:气虚重者加西洋参、太子参,伴见肾气虚者,加制首乌、桑寄生等。关节痹痛者,加地龙及马钱子粉1g冲服。 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补养不可碍邪外透。 ⑦营热心痹: 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闷痛或灼痛;皮肤红斑,皮下结节,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 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 方药:参珠救心丹。 西洋参9g,丹参20g,苦参15g,珍珠粉1g(冲服),蚤休20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参12g,丹皮10g,菖蒲9g,郁金10g,天竺黄10g。 加减:风湿热心脏炎或心内膜炎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改用参附龙牡汤,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临床体会:本症候相当于风湿热急性阶段出现的心肌炎。其致病之因是湿毒,病理产物是痰瘀,结果是心脏器质性损害,一旦罹患常伴随终生。故此阶段的治疗,对病情的预后与转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观察,湿蕴化毒,致血分有热属实,邪热耗气易虚,虚实夹杂,病程冗长难愈。由于气虚卫气不固,又极易感邪而病情反复,治疗常攻补兼施。对部分住院病人,当前使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发点和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过量的输液及对激素的使用不当,往往事与愿违,致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仍主张解热镇痛加抗生素加中医药辨证论治,争取获得良效。 (2)针灸疗法:由于风湿热关节损害多有红肿热痛,故只针不灸,手法以泻为主。取穴以循经为主,或取阿是穴,忌关节腔深刺强刺。 ①毫针: A.主穴取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风重者配膈俞、血海,寒重者配肾俞、关元,湿重者取阴陵泉、三阴交,化热者取大椎、风市、昆仑。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单方向捻转1次。 B.辨证取穴配合循经取穴:风痹取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太冲;寒痹取大椎、命门、太冲、中渚;湿痹取太白、足三里、支沟、后溪;热痹取曲池、合谷、太冲;同时按病变部位循经取穴,如病变在阳明经,可加肩髑、阿是穴;如病变在少阳经,可加外关、阳陵泉等。按针刺常规操作,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1次/d,6次为1个疗程。 C.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酌配阿是穴。风寒湿痹主穴用烧山火手法,风湿热痹主穴用透天凉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 ②三棱针: 方1:病灶周围处。 方法:用围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皮肤围刺,刺破出血,如出血不畅,针后配用拔火罐拔吸,以出血为度。每周1次,以愈为度。 方2:委中、曲泽,或病灶附近穴位显露静脉2~3根。 方法:用点刺放血。先揉按穴位或病灶附近静脉,使郁血聚积一处,便于施术。再用三棱针点刺之,使之出血适量。体壮宜多,体弱宜少。每周1~2次,以愈为度。 9.护理 (1)护理问题: 发生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症、边缘性红斑及皮下结节等症;疲倦软弱无力;食欲不振、发热;心情忧虑、烦躁。 (2)护理目标: 控制与减轻链球菌的感染;保护心脏免于受到心肌炎的伤害;减轻关节疼痛、发热及其他症状;预防风湿热复发;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3)护理措施: ①卧床休息:允许患者做一些不费力的自我照顾活动,如翻身、进食、读报等。无心肌炎者卧床休息2~3周,有心肌炎者延长卧床时间,至症状消失和实验室检查正常后,再起床活动。允许患者的亲友作短时间探视,但这些亲友不能有感冒、发热及喉咙痛的情况,病室保持清洁、安静、舒适。 ②饮食护理:多摄取清淡的、高蛋白、高糖饮食来维持足够的营养,以对抗发热和感染,并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鼓励患者多喝水,预防发热导致的脱水。病人如果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应摄取低钠饮食、限制水分。 ③多发性关节炎的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注意卧床休息,必要时用牵引或支具制动。适当的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勿受凉,注意保暖。 ④舞蹈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情绪极不稳定,而且情绪受刺激会加重舞蹈症,因此病人的身心都应该得到完全休息。病人应安排在安静的房间,减少干扰。使用及来控制其无目的的动作。床边应安装护栏,保护病人,预防受伤。 ⑤心理护理:亲切安慰病人,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0.出院指导 (1)避免接触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链球菌感染的病人。 (2)如有感染链球菌引起的咽喉疼痛,应及早就医接受治疗。 (3)注意口腔卫生,对于齿龈炎与蛀牙要及早治疗。 (4)遵医嘱按时服药,苄星青霉素是预防风湿热的有效药物,急性风湿热患者痊愈后仍需预防用药,每月120万单位肌内注射能降低风湿热的复发率,儿童患者可以坚持应用到成年。 (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二)预后 急性风湿热的预后好坏取决于风湿热的表现类型,复发次数多少,病程演变快慢及长短,与脏器受累多少有关。一般说来,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发生高热,并发肺炎、胸膜炎、肾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预后不良。急性风湿热的初发中有50%~75%(平均65%)心脏受累,年龄越小心脏受累的机会越多,越易发生复发;心脏受累者预后比心脏未受累者明显较差;全心炎比心脏炎预后差,尤其发生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者预后更差。在初次急性风湿热中有35%左右未明显累及心脏,但以后的20年中仍有44%左右发生二尖瓣狭窄,形成风湿性心脏病。首次急性风湿热经过治疗后15年内未有风湿复发者,以后的发生率甚低,预后较好。但遗留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者机体处在致敏状态,风湿活动比较容易,尤其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风湿复发,复发的次数越多,病情发展越快。 急性风湿热的整个过程中有75%~80%并发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年龄越小(尤其25岁以下)越易风湿活动。风湿活动多为亚临床型,常无明显风湿热特征表现,可能惟一的临床表现为心脏进行性扩大及反复心力衰竭。风湿活动机会多少和是否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咽炎)、体力过度、营养不良、未及时用药防治有关。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40岁以后风湿活动机会逐渐减少,因此病情多较稳定。
纳哦
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青少年。风湿热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心脏、关节、皮下组织。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受累关节常为大关节,尤其是膝、踝、肘和腕关节。典型表现为红、肿、热、痛、压痛和活动受限。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而很少出现关节畸形。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系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侵袭人体,或壅滞于经,或郁塞于络,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成。治疗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热宣痹汤(张沛虬)
出处《名医名方录第四辑》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灵仙30克,豨莶草15克,黄柏12克。
功用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症见高热,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腻或黄腻。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汤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热;忍冬藤、豨莶草、威灵仙、防己、黄柏清热宣痹,舒筋通络;桂枝辛温,在大队寒药中,能增强该方祛风湿通经络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热生津,调和诸药。共奏清热通络、宣痹胜湿的作用。
药理白虎汤有显著解热作用,并可抗感染。桂枝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桂枝总挥发油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过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显减轻甲醛性关节炎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还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取服,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2剂,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汤(魏长春)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桑叶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钩藤10克,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热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属阴虚血热或久服辛燥走窜之品致阴液亏虚者。症见风湿性痹痛,骨节酸楚,脉弦细,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为主,四藤及防己为辅。方中桑寄生补肾健腰;桑椹子补肝肾、养气血;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桑白皮清热利湿;桑叶疏风散热;鸡血藤活血养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热祛风;钩藤平肝熄风舒筋;天仙藤疏通气血、利湿蠲痹;防己治关节肿痛。10味合用,具挟正达邪,驱除风湿,舒筋活络,调和气血之功。
药理桑叶煎剂体外实验对金**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桑白皮有镇痛作用。忍冬藤、鸡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显减轻甲醛性关节炎大鼠的踝关节肿胀程度;还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三调湿方
出处《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云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灵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鸡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者。症见大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全身酸困,发热,烦渴,纳差,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泻火,达肾凉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风清热止痛;生石膏、鸡血藤缓筋通络,活血清热,气血两清,入筋止搐;云苓皮、白茅根善清温火,功专消肿,专利皮肤水结;老桑枝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善治周身风湿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风利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攻坚散结,壮骨和胃;蜈蚣、威灵仙通经达络,走而不守,引药力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可入络清热,入筋祛湿,入皮消肿,入血通脉,入骨止痛,入关利节。
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对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缩,镇痛解热。白茅根可抗菌解热。生石膏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鸡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剂。
方四独活寄生汤
出处《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组成独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风15克、细辛3克(后下)、川芎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党参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每遇潮湿或气候变化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方解方中独活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药;防风,秦艽祛风散湿,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细辛祛寒止痛为臣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党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扶助正气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特点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攻补兼顾,祛邪扶正,扶正不碍邪。
药理药理研究显示,独活寄生汤有抗炎作用,对角叉菜胶和甲醛所致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还可以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温服,疗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汤
出处《现代中医药》
组成当归30克,川芎15克,红花9克,桃仁9克,五灵脂9克,威灵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龙15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络,逐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瘀血阻络者。症见关节刺痛难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质暗兼有瘀点,脉涩而沉。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活血逐瘀;五灵脂、乳香、没药消肿止痛,活血逐瘀;地龙、川牛膝、秦艽、羌活、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碱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肿和足肿;并有抗过敏和镇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促进炎变吸收等,以发挥抗炎消肿作用。羌活对多种实验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佐剂型关节炎模型动物全血白细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剂为一个疗程。
方妙汤加减
出处《中国校医》
组成忍冬藤20克,苍术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热解毒,善治热痹;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者配合具有清热燥湿之效;苍术、黄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湿,又能舒筋通络;生地入血分清热凉血;芍药、甘草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佐以川芎、当归有助于血脉之畅通;诸药合用药症相合,使湿祛热清,病症自除。
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热抗炎作用,对大肠杆菌所致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鹿角菜胶性大鼠脚爪水肿及棉球性肉芽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木瓜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服。10~20天为1个疗程。
方七通阳活血汤
出处《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组成当归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黄芪15~30克,细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风、桃仁、红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阳养血,散寒除痹。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日久病邪不去,阳虚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遇寒凉加剧,得温热则舒,面黄少华,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方解全方以桂枝、黄芪、细辛补气温阳,散寒通脉;以当归、白芍养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通络;以防风、通草疏风祛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予攻予补,攻补兼备。
药理桂枝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过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剂型关节炎有抑制作用。白芍调节免疫,白芍总苷及芍药苷有镇痛作用。细辛有较强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明显,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少炎症组织和渗出液中细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方八消痹汤
出处《中国中医药杂志》
组成桂枝10克,羌、独活各10克,防风10克,木瓜10克,*羊藿15克,豨莶草15克,络石藤15克,丝瓜络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风通络,除湿通痹。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症见大关节肿胀疼痛,遇寒凉加剧,得温热则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秦艽、豨莶草祛风湿;防风、伸筋草、丝瓜络、络石藤祛风通络;木瓜和胃除湿;*羊藿温补肾阳;桂枝温通经脉。诸药合用,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除湿通痹的作用。
药理羌活、独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木瓜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豨莶草对于实验性关节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碱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肿和足肿,并有抗过敏和镇痛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为1疗程。
方九活血通络汤
出处《中华临床新医学》
组成黄芪15克,苡米30克,羌独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丝瓜络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方解黄芪、苡米健脾利湿,益气生血治本;当归、鸡血藤、川芎、丝瓜络补血养肝,活血通络;羌独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风化湿,温经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补肾强筋、利水渗湿之功。
药理黄芪、当归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浓度,抗痉挛,减少血管渗出和水肿。苡米抑制肌肉收缩,镇痛解热。附子所含生物碱对渗出性炎症有抑制作用,且同时抑制渗出液中白细胞的渗出,此外还具有镇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一、寒证与热证必须辨清
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变化是寒热。一般而论,早期、急性期多湿热,后期多虚寒,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面色、局部皮色、温度及舌苔、脉象,审证求因,分清寒热真。是实热症,就要“热者寒之”,选用大队寒凉祛风湿药,佐少量辛温之品治之。是寒湿症,就要“寒者热之”,选用大队辛温散寒药,并配伍活血、利湿治病。但临床上往往有这种情况,寒湿郁久变为湿热,湿热型的热去而寒湿仍存。要遵循仲景倡导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病。”
二、实证与虚证要审察明确
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均可导致本病。病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故实证多。早期表现出一系列实证,如晨僵、肢节疼痛、肿胀、发热恶寒、全身酸楚等症状。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强调,病因是气血失调,肝肾亏损,所以治疗应该寓补于通。在病变早期也要注意补益肝肾,在大量祛邪方药中酌加熟地黄、桑寄生、川续断等药。若肿痛已消,则宜调气血、补肝肾以图治本。若专事通散,往往可见一时之效而正气更伤,病情很快复发。
三、经方在类风湿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桂枝芍药
用之较多,义理深奥,疗效卓著。多年来,诸多医家用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赵锡武说:“近代所谓类风湿关节炎多谓不治,历年我曾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愈多人。”多年来我用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在运用时每每加入青风藤、黄芪、怀牛膝、鸡血藤、当归。加味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在抗炎、镇痛、消肿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四、虫类药对类风湿的治疗作用
把虫类药用于治疗顽痹者,首推清代名医叶天士,他说:“风邪留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对痹证的治疗颇多发挥,如热痹、湿热痹、顽痹、久痹主用虫类之药,使痹证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开辟了用药的新途径。
五、毒是治类风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有奇怪之病,病因不清,疑难顽症,如类风湿、癌症之类,有毒药来治之,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等。这些剧毒药如果炮制得法,运用得当,的确能治顽疾,攻克疑难杂症。在运用毒治顽痹方面,张仲景开辟先河。《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只要是寒湿引起的类风湿,用本方取得佳效。医家在引导下,治病大胆运用川乌、草乌、马钱子类的毒物,取得了佳效。
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两首经验方
我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析,精选方药,组成以下两首方子。十多年来经过临床大量病例的实际观察,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使用,如要有严重情况,请及时就诊。
类风湿1号方
生麻黄6g,青风藤12g,白芍15g,黄芪15g,防风12g,当归10g,桂枝12g,桑枝30g,路路通12g,炮附子6 9g,甘草5g,白术15g。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肿痛,属风寒湿型。疗效不佳加全蝎4g(冲)、蜈蚣2条(冲)、制川乌3 6g。
类风湿2号方
秦艽10g,豨莶草20g,忍冬藤20g,丹参10g,地龙10g,防己10g,防风12g,桑枝30g,桂枝6g,川牛膝10g,薏苡仁20g,甘草5g。
本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属于风湿热证型者疗效较好。如疗效欠佳者,可加僵蚕10g等,不过最好根据具体情况去医院就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