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2.中医怎么治疗风湿病

3.怎样才能很快的治疗好风湿热疾病?

4.风湿热痹怎么治疗 (不是风湿热)

治疗风湿热型白癜风的辩证三治方_风湿热盛证是什么病

 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认为多属于“白疙”。“蛇虱”、“松皮癣”的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瘤》中记载:“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面痒,搔起白皮,由风气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此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

中医根据本病各个不同发病阶段辨证论治,常见分型如下:

一、血热型 此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并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等症。

辨证:毒热蕴结,郁于血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凉血活血汤加减。

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鸡血藤各30克,紫草根、茜草根、丹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血瘀型

此型患者病情稳定,鳞屑斑基底暗红,鳞屑较厚,甚者为蛎壳状,自觉瘙痒,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辩证:湿毒内蕴,血瘀络脉。

治法:祛湿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祛湿活血汤加减。

土茯苓30克,茵陈、双花、连翘、野菊花、元参各15克,公英、地丁各20克,三棱、莪术、赤芍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血燥型

患者处于该病消退期,病程较长,无新疹出现,疹色淡红,呈钱币状或融合成片,浸润、脱屑,舌红少苔,脉沉细。

辨证:血燥血亏,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血燥方加减,

熟地30克,白芍20克。当归、首乌、蜂房、天冬、麦冬、白鲜皮各15克。

四、风湿热型(关节型)

患者红斑泛发、脱屑、皱褶处有潮湿、糜烂、关节红肿疼痛,体腹胀、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壅盛,脉络受阻。

治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金银花、防己、薏苡仁、滑石、灵仙、连翘各15克,蚕砂、赤小豆皮各10克。 

五、脓毒型(脓疱型)

在原皮损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脓疮,可融合成为“脓湖”,结脓痂,可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伴发热,心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呈沟状舌,脉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毒热炽盛。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生地各30克,公英、地丁、野菊花、黄芩各15克,黄连、黄柏各10克,甘草6克。

这就是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秘诀

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①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②感受风湿所致的多种病症。《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

风湿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类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损害滑膜、软骨、骨、关节、肌肉、韧带等为主,且可侵犯多个系统的全身性疾病。过去曾狭义地称之为“腋原病”、“结缔组织病”。

疾病分类

风湿免疫科

疾病描述

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风湿分类

目前对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就属此类)、内分泌—代谢性风湿病(如痛风)、感染性风湿病(如结核性关节炎)、退行性风湿病(如骨质增生性关节灸)、遗传性风湿病(如褐黄病)以及其他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风湿病涉及的范围很广,与临床各科几乎都有关系,如内科、骨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同时还是临床免疫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湿病与基础医学中的免疫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对风湿病的研究手段除经典的方法外,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已较广泛应用,基因水平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这些预示着风湿病中某些疑难问题将会有某些突破。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全身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时间可以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并带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往往累及终生,形成长期病痛,也有仅因关节组织的肿胀和扩展,只有关节运动时才发生局部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饮食不振、周身不适等,严重者可同时伴有贫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病变,关节病常为对称性,累及小关节,以手的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足的庶趾关节最为常见,严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关节和脊关节。晚期病人主要为关节脱位、半脱位、畸形改变、活动严重障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等。

症状体征

一、关节表现的特点:

(一)关节疼痛。

(二)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於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二、系统症状的特点:

要抓住关节外其他系统受孙的表现以肋诊断。如颊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皮疹提示银屑病性关节炎,大量龋齿提示干燥综合症。

患者发病年龄、性别亦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年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妇女,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者。

疾病病因

根据本类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类如下:

一、弥漫性结缔组织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幼年型关节炎(1)系统性起病,(2)多关节起病,(3)少关节起病。

(三)红斑狼疮(1)盘状,(2)系统性,(3)药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线状,(2)斑状。

2、系统性硬化症(1)弥漫型硬皮病,(2)CREST综合症,(3)化学物(或药物)所致。

(五)弥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六)多发性肌炎

1、多发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相关

4、儿童期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血管病相关

(七)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变

1、结节性多动脉炎

2、变应性肉芽肿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过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与恶性肿瘤相关,(5)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肿性动脉炎(1)Wegener肉芽肿,(2)巨细胞(颞)动脉炎伴或不伴风湿性多肌痛,(3)Takayasu动脉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干燥综合症

1、原发性

2、继发性与另一结缔组织病相关。

(九)重叠综合症

1、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2、其他

(十)其他

1、风湿性多肌痛

2、复发性脂膜炎

3、复发性多软骨炎

4、结节红斑

二、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一)强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综合症

(三)银屑病关节炎

(四)炎性肠病关节炎

三、骨性关节炎

(一)原发性(1)周围性(2)脊柱。

(二)继发性(1)先天性(2)代谢性(3)外伤性(4)其他关节病。

四、感染

(一)直接因细菌、、真菌、、螺旋体引起。

(二)反应性(1)细菌性风湿热、亚急染性新内膜炎、痢疾后,(2)性,(3)疫苗后,(4)其他。

五、代谢和内分泌病

(一)与晶体相关

1、尿酸钠(痛风)

2、焦磷酸钙(痛风、软骨钙化病)

3、碱性磷酸钙(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异常

1、淀粉样变原发性、继发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成骨不全。

4、内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补体缺乏症。

(三)遗传性疾病

1、先天性多关节弯曲

2、过动综合症

3、进行性骨化肌炎

六、肿瘤性

(一)原发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继发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

七、神经血管病

(一)神经性关节病

(二)神经性关节病

(三)压迫性神经病变

1、周围神经受压(腕管综合症)

2、神经根受压

3、脊髓狭窄

(五)交感神经反射性萎缩

(六)其他雷诺现象(病)

八、骨与软骨病变

(一)骨质疏松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软化

(三)肥大性骨关节病

(四)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坏死

(七)肋软骨炎

(八)其他

九、非关节性风湿病

(一)关节周围病变滑囊炎、肌腱病、附着端炎、囊肿。

(二)椎间盘病变

(三)原发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纤维肌痛、纤维织炎

2、精神性风湿病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关节症状的疾病

(一)周期性风湿病

(二)间歇性关节积液

(三)药物致风湿综合症

(四)其他慢性活动性肝炎、多中心性单核-巨噬细胞增多症、外伤等。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继发于病因较明确的疾病,如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在内科工作中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病理生理

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诊断检查

(一)自身抗体在风湿性疾病的范围内应用于临床的自身抗体分以下四类:抗核抗谱、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对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有很多的作用。

1、抗核抗体谱。

2、类风湿因子除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外,尚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常人中性粒细胞为底物按所见荧光的图型,分为C-ANCA(胞浆型)和P-ANCA(核周型)、其他各自的抗原为胞浆内的丝氨酸蛋白酶和骨氧化酶。本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极有帮助,且不同的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C-ANCA主要出现在Wegener肉芽肿、Churg-Strauss综合症,P-ANCA则见于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形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抗磷脂抗体临床上应用的有抗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两种测定方法。本抗体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抗磷脂综合症是指临床表现有动脉或静脉栓塞、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并伴有抗心磷脂抗体和(或)狼疮抗凝物者,除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外也可以是原发性的。

(二)滑液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节滑膜炎症。特别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滑膜细菌培养阳性则分别有助于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的确诊。

(三)关节影像检查X线检查有助于关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亦能随访了解关节病变的演变。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他尚有关节CT、MRI、同为素等检查。

(四)病理活组织检查所见的病理改变如狼疮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结节对类风湿关节炎、唇腺炎对干燥综症、关节滑膜病变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关节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治疗方案

风湿性疾病多为慢,治疗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后,保持其关节、脏器的功能,解除有关症状。

一、药物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一)非淄体抗炎药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风湿药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细胞毒药物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二、外科疗法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职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其他治疗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可少的部分。

风湿病学的现在和未来风湿病学是内科各专业学科中最年轻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在我国仅有10余年的历史。风湿性疾病是风湿病学中最受重视的疾病,均为原发于结缔组织,关节的慢,医务工作者应对之有正确的了解,并予合理的治疗。风湿性疾病多和自身免疫相关,随着免疫学的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自身抗体的检测在临床应用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用于治疗的新的生物制剂已在积极验证,为风湿性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方向,从而改善了这些疾病的愈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安全提示

风湿病的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春季正是万物萌发之际,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季节,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临床上,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而诱发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绪的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对本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预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发病的。人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对这些感染的病原体发生了免疫反应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预防感染和控制体内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相关数字

有关注儿童风湿病的组织估计,目前香港每一千名儿童中,便有一人患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发病年龄最常见于八至十六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更只有两岁。患者会因为四肢肿痛而导致活动力受阻,严重者更可能会失明或残障,甚至因并发症而死亡。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属最常见的一种儿童风湿病,有别于成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于出现特发性关节炎的成因仍然未明,估计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发病年龄介乎于八至十六岁。在正常的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做出一些抗体来对抗细菌感染,但当免疫系统失调,把体内的正常细胞及组织误认作有害物质,导致关节、骨骼及周围的软组织产生发炎的免疫反应。

儿科专家指出一个或以上的关节疼痛达至两周,或有关节肿胀;持续低烧达五日以上;于非常见的皮肤部位出疹,持续并日趋严重;体重无故下降,都属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征兆。提醒家长,由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会导致关节变形及永久性的破坏,一旦发现年幼子女出现病征应及早求医。

现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主要治疗包括药物及骨科手术。风湿科专科医生陈德显表示,部分病人对传统药物的治疗反应未如理想,而且很多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风湿病的饮食疗法

风湿病不只是指因受风或受潮湿、寒冷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关节痛。确切地说,风湿性疾病是指特殊的粘液,由脑流向关节等处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统如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组织,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发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当然发病原因或诱因可以包括受风潮湿、寒冷等环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代谢异常、家族遗传以及退行变等。

风湿病的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1:薏仁山药猪肚汤:先将猪肚一个洗净,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鲜山药100克,纳入猪肚中,加水6杯,用麻绳把猪肚口结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煎约两小时,将猪肚取出,去药渣,吃猪肚、山药,饮汤。

饮食疗法2:薏仁茅根苦瓜粥:将鲜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块,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食物

1.高脂肪类: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能产生酮体,而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帮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类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烧汤也宜少放油。

2.海产类:病人不宜多吃海产品,如海带、海参、海鱼、海虾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休吸收后,能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关节症状加重。

3.过酸、过咸类: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鸡、鸭、鱼、肉、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超过体内正常的酸碱度值,则会使体内酸碱度值一过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体内一定量的钙、镁等离子,而加重症状。同样,若吃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鱼等,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状。

中医怎么治疗风湿病

一、寒证与热证必须辨清

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变化是寒热。一般而论,早期、急性期多湿热,后期多虚寒,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面色、局部皮色、温度及舌苔、脉象,审证求因,分清寒热真。是实热症,就要“热者寒之”,选用大队寒凉祛风湿药,佐少量辛温之品治之。是寒湿症,就要“寒者热之”,选用大队辛温散寒药,并配伍活血、利湿治病。但临床上往往有这种情况,寒湿郁久变为湿热,湿热型的热去而寒湿仍存。要遵循仲景倡导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病。”

二、实证与虚证要审察明确

风寒、湿热、痰浊、瘀血均可导致本病。病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故实证多。早期表现出一系列实证,如晨僵、肢节疼痛、肿胀、发热恶寒、全身酸楚等症状。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强调,病因是气血失调,肝肾亏损,所以治疗应该寓补于通。在病变早期也要注意补益肝肾,在大量祛邪方药中酌加熟地黄、桑寄生、川续断等药。若肿痛已消,则宜调气血、补肝肾以图治本。若专事通散,往往可见一时之效而正气更伤,病情很快复发。

三、经方在类风湿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桂枝芍药

用之较多,义理深奥,疗效卓著。多年来,诸多医家用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赵锡武说:“近代所谓类风湿关节炎多谓不治,历年我曾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愈多人。”多年来我用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在运用时每每加入青风藤、黄芪、怀牛膝、鸡血藤、当归。加味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在抗炎、镇痛、消肿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四、虫类药对类风湿的治疗作用

把虫类药用于治疗顽痹者,首推清代名医叶天士,他说:“风邪留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对痹证的治疗颇多发挥,如热痹、湿热痹、顽痹、久痹主用虫类之药,使痹证治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开辟了用药的新途径。

五、毒是治类风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有奇怪之病,病因不清,疑难顽症,如类风湿、癌症之类,有毒药来治之,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等。这些剧毒药如果炮制得法,运用得当,的确能治顽疾,攻克疑难杂症。在运用毒治顽痹方面,张仲景开辟先河。《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只要是寒湿引起的类风湿,用本方取得佳效。医家在引导下,治病大胆运用川乌、草乌、马钱子类的毒物,取得了佳效。

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两首经验方

我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析,精选方药,组成以下两首方子。十多年来经过临床大量病例的实际观察,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使用,如要有严重情况,请及时就诊。

类风湿1号方

生麻黄6g,青风藤12g,白芍15g,黄芪15g,防风12g,当归10g,桂枝12g,桑枝30g,路路通12g,炮附子6 9g,甘草5g,白术15g。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肿痛,属风寒湿型。疗效不佳加全蝎4g(冲)、蜈蚣2条(冲)、制川乌3 6g。

类风湿2号方

秦艽10g,豨莶草20g,忍冬藤20g,丹参10g,地龙10g,防己10g,防风12g,桑枝30g,桂枝6g,川牛膝10g,薏苡仁20g,甘草5g。

本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属于风湿热证型者疗效较好。如疗效欠佳者,可加僵蚕10g等,不过最好根据具体情况去医院就诊。

怎样才能很快的治疗好风湿热疾病?

风湿病的饮食原则是什么

一、饮食节制:风湿病患者饮食上必须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不要长时间饥饿,更不能暴饮暴食,饮食需要定时定量,不要由于担心营养不足而吃的太多,否则会加重胃肠负担。

二、清淡为主:风湿病患者多出现关节和皮肤症状,因此不宜吃高脂肪食物,加上患者长期服苭,食欲往往不佳,清淡饮食可以增加患者食欲,还能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

三、营养均衡:风湿病患者饮食上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不能挑食和偏食,五谷杂粮和鸡鸭鱼肉都应该吃,注意膳食的搭配,根据患者喜好制定食谱以增强患者食欲。

四、饮食宜忌:有一些风湿病患者饮食上需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还饮食上应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过冷或者过热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被污染的食物,硬皮病患者还需要控制增加光敏感食物的摄入,患者需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中医风湿病治疗的方法

1.纳米微控关节净化技术+中医“九转逐痹分型疗法”技术巩固治疗,其最大特点是差别化个体辩证治疗,即一人一策,一病一方,准确用药送药,通过西医加中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终合治疗。

2.舒筋通络疗法,中医按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认同气血相搏,导致气血郁滞,脉筋拘急,不能通痹。

3.中药离子精准导入疗法,用单向的调制中频脉冲电流,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 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通过对神经的刺激减轻疼痛感觉, 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舒通经络的作用,最终达到药物治疗和中频电疗的双重目的。

4.飞针疗法,飞针针刺有泻的作用,能驱邪通络,疏通气血。飞针强调的是要快,一次就要进到应刺的深度,出针时引气往外,慢慢分层而退,使病邪随针引申由深而浅、由里达表,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

5.“液体刀”关节滑膜消融术,“液体刀”关节滑膜消融术是在病变部位注入药液,直接攻击病灶部位,通过冲击分离、悬浮复位、修复神经于一体,将发炎增厚的滑膜去除,恢复关节正常功能。 从病根入手、因症施治,五法并重对风湿病进行全面治疗,以达到调脾固肾,改善患者体质,重建患者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目标。

3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可能为风湿病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风湿病相似,但不产生人的风湿病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在风湿病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风湿病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接证据。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二、因素

风湿病与,特别是EB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风湿病不同,风湿病病人对EB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风湿病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滴度的抗EB--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风湿病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三、遗传因素

风湿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风湿病的发病有关,风湿病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位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导致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四、性激素

研究表明风湿病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动物模型显示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风湿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4风湿病的常见症状

(1)发热: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可分为低热、中热和高热,通常的表现就是不规则的发热,一般无寒颤,抗生素无效,同时血沉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斯帝尔病、急性嗜中性发热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2)疼痛:一般来说风湿病的一个主要的症状,这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风湿病的疼痛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风湿病的主要表现,有时还伴有关节的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对称性的关节肿痛,手指关节、腕关节尤为明显;强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时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红眼;风湿性多肌痛有颈肩痛、肢带肌的疼痛及肌无力。

(3)皮肤黏膜症状:这个疾病的症状还是有很多的表现的,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干燥综合征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症状、网状青紫、皮肤溃疡等。

(4)雷诺氏征: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然后发紫、发红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严重的可有皮肤渍破,可见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5哪几种检查方法可以诊断风湿病

一、自身抗体

在风湿性疾病范围内应用的自身抗体分以下4类: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因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

1.抗核抗体谱:这是检测风湿性疾病常做的检查,抗核抗体阳性则高度怀疑风湿病,但要做进一步详细检查确诊。

2.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除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外,尚见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常人中性粒细胞为底物所见荧光的图形,分为C-ANCA(胞浆型)和P-ANCA(核周型)等。该抗体对血管炎的诊断极有帮助,且不同的P-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新月形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抗磷脂抗体

目前应用的抗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两种测定方法。抗磷脂抗体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病。

三、滑液检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节滑膜炎症,特别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盐结晶或滑膜细菌培养阳性,则分别有助于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的确诊。

四、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风湿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疾病,所以要对患者作全面的检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肌酶谱等)。

2.血清学检查

(1)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

(2)特殊性

a.抗核抗体谱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先做ANA,如滴度> 1:40,则应进一步检查其他项目。

b.HLA:虽然HLA与风湿病有密切的相关性,但目前对其了解还不多,常用的,比较有特异性的如 HLA B-27对AS 阳性率可高达81.8%,对赖特综合征也可达到40%,在银屑病仅为10%; DR4/DR1对RA阳性率为49-79%,JRA为7%,但JRA的Dw4为26%,Dw14为47%,DR3在SLE仅为2.7%,在pSS为5.6%。 Behcet病仅有3.3% HLA B5为阳性。

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e antibody),抗磷脂抗体,抗核周因子(ANCA)等对一些病有诊断参考价值。

风湿热痹怎么治疗 (不是风湿热)

风湿热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风湿热的治疗目的应包括下列4方面:①清除链球菌感染病灶。②早期观察心脏炎是否存在并加以处理。③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④缓解关节及其他症状。由于临床病型的多样化,病情的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故在治疗上应实行个别化处理。 1.一般治疗 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潮湿。如有心脏受累应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及精神刺激。待体温、血沉正常,心动过速控制或其他明显的心电图变化改善后继续卧床休息3~4周,然后逐步恢复活动。急性关节炎患者,早期亦应卧床休息,至血沉、体温正常然后开始活动。 2.抗生素的应用 目的是消除链球菌感染,治疗咽部炎症及扁桃体炎。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最有效的链球菌杀菌剂。常用剂量为80~16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10~14天。以后用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120万U/月,肌注。多数能控制咽喉部感染。但亦有少数患者,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反复发作,以致成为慢性或迁延型风湿热,对此可取下列措施:①缩短苄星青霉素的注射间隔为1~3周1次,至上呼吸道感染较稳定地控制后,维持3~4周间隔的预防性治疗。②加用口服抗生素如红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或头孢类药物。 3.抗风湿治疗 关于选择水杨酸制剂或激素作为抗风湿首选药物的问题,在历史上曾有过长时间争论,经过60年代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进行多中心的长达15年的研究,美国8家医院(1960~1965)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疗效相当,对以后心脏瓣膜病的形成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近年的观点是: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开始剂量成人3~4g/d,小儿80~100mg/(kg·d),分3~4次口服。对心脏炎一般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强的松),开始剂量成人30~40mg/d,小儿1.0~1.5mg/(kg·d),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减量至10~15mg/d维持治疗。为防止停用激素后出现反跳现象,可于激素停止使用前2周或更长一些时间加用阿司匹林,待前者停用2~3周才停用阿司匹林。病情严重如合并心包炎或心肌炎并急性心力衰竭者可静脉滴注5~10mg/d或氢化可的松200mg/d,至病情改善后,改口服激素治疗。对一时未能确定有无心脏炎的病例,可根据杂音、心率、心律情况作出抉择。一般来说,心尖区或主动脉瓣区有Ⅱ级以上收缩期杂音或新近出现舒张期杂音,或有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无其他原因解释者,应按心脏炎处理,用激素治疗。单纯关节炎的疗程为6~8周,心脏炎的疗程最少12周。如病情迁延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延长其疗程。 4.舞蹈病的治疗 应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如(安定)、巴比妥类或氯丙嗪等,应尽量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5.亚临床型风湿热的处理 既往无风湿性心脏炎病史者,只需定期观察追踪及坚持青霉素预防,无需特殊处理;如有过心脏炎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者,可根据化验室检查(如ESR、糖蛋白、CIC、抗心肌抗体、ASP和PCA试验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体征等几方面的变化而制订具体治疗措施。①如化验室检查基本正常仅个别项目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无特殊者,应继续观察,无需抗风湿治疗。②如化验室检查变化明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改变不明显者,可注射苄星青霉素120万U,进行2周抗风湿治疗(一般用阿司匹林),如2周后化验室结果回复正常,不能诊断风湿热,因为该病化验室改变不可能如此迅速恢复正常,如2周化验室改变极微,再继续治疗2周后复查有关项目。如仍不阴转,同时又有可疑症状或体征时,应高度怀疑风湿热,需进行治疗,必要时住院观察和处理。③化验室检查变化明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又有明显变化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虽然症状体征不明显,仍应住院观察,作出正确诊断或作短疗程治疗。 6.其他疗法 风湿热是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性疾病,如经上述治疗仍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可试用下列措施:①易地治疗,以去除链球菌感染和其他诱发风湿热发作的外界因素。②改变机体高度过敏状态,可试用免疫调节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和食物如花粉、蜂皇浆之类。 7.非药物疗法 物理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超短波电疗法、微波电疗法、紫外线疗法、穴位紫外线照射疗法、超声疗法、磁疗法。 8.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湿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温毒上受,属中医“温病”范畴;游走性身痛,关节痛属“行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湿热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寒湿痹”或“瘀血痹”;心脏炎则属“心痹”。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机动灵活,勿执一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风湿热总的治疗大法仍以清法为主线,再根据其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论治。或兼以疏风,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湿,或兼以散寒,或兼以凉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阴,或兼以养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风热痹: 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初期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湿热蒸腾胶着之象。其热偏盛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皮肤可见红斑,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其风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蓝根30g,芦根30g。 加减:咽喉肿痛重者,加浙贝母、射干、杏仁、僵蚕。发热重者加葛根、柴胡、黄芩,重用生石膏。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蚕砂、老鹳草等。热毒炽盛者,酌选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兼湿盛者,可酌加用藿朴夏苓汤。风邪偏盛者,加用防风、秦艽、孺莶草、威灵仙等。 临床体会:本证属风湿热初起,由于风热之邪上犯,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现皮肤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此期若能正确及时的治疗,是遏止病情发展与转化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可以治愈或减轻关节及心脏的受累,故临床应特别警惕,不可拘泥于一法。处方遣药还应注意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透达之品不可不备。 ②湿热痹: 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二妙散、三仁汤加减化裁。 苍术20g,黄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陈15g,蚕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泽泻10g。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药,如鸡血藤、当归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时可用地锦草200g,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局部浴洗。 临床体会: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为痰,流注关节。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化热损伤关节、脏腑,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其治首当调理脏腑气机,灵活运用温、燥、化、宣、通、渗等治湿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运中、渗下并施,并以中焦为重点。对脏腑气机要顾护到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及三焦之气化。 ③寒湿热痹: 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致热痹兼挟寒湿,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舌质红、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紧或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祛风散寒。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化裁。 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黄6g,防风10g,杏仁10g,白术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鸡血藤15g,忍冬藤15g。 加减:寒痛甚加川乌、草乌。热重加生石膏、丹皮。虚者加用黄芪防己汤。 临床体会:病虽属风寒湿热错杂为患,但仍有个偏盛或并重问题;以何为主,治亦有所侧重。寒温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辅,清开导引,审时度势,择善而取之。 ④痰瘀热痹: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肌肤发热,经久不愈;或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或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舌质色暗、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黏腻,脉多弦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祛瘀通络。 方药:痰瘀痹痛汤。 桂枝9g,茯苓15g,制南星9g,浙贝母12g,当归10g,炮山甲12g,地鳖虫10g,片姜黄10g,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衔草20g。 加减:湿重加防己、薏苡仁。热重加丹皮、知母。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制马钱子粉1g冲服,或用大黑蚂蚁粉3g冲服。气虚加黄芪。 临床体会:湿凝成痰,病邪入络成瘀,形成痰瘀相结,是本证之关键。化痰与消瘀联合应用,是其大法。虽有热邪,佐以凉血散血,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过用寒凉,免治瘀反瘀,慎之。 ⑤阴虚热痹: 主症:低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口干口渴,鼻出血,心悸,烦躁,关节肌肉肿胀灼热疼痛,脉细数,舌质鲜红、少苔。 治法:育阴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桃仁等。 临床体会:风湿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⑥血虚热痹: 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 方药:四物汤加味。 当归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黄芪15g,阿胶10g(烊化兑服),鸡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减:气虚重者加西洋参、太子参,伴见肾气虚者,加制首乌、桑寄生等。关节痹痛者,加地龙及马钱子粉1g冲服。 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补养不可碍邪外透。 ⑦营热心痹: 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闷痛或灼痛;皮肤红斑,皮下结节,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 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 方药:参珠救心丹。 西洋参9g,丹参20g,苦参15g,珍珠粉1g(冲服),蚤休20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参12g,丹皮10g,菖蒲9g,郁金10g,天竺黄10g。 加减:风湿热心脏炎或心内膜炎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改用参附龙牡汤,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临床体会:本症候相当于风湿热急性阶段出现的心肌炎。其致病之因是湿毒,病理产物是痰瘀,结果是心脏器质性损害,一旦罹患常伴随终生。故此阶段的治疗,对病情的预后与转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观察,湿蕴化毒,致血分有热属实,邪热耗气易虚,虚实夹杂,病程冗长难愈。由于气虚卫气不固,又极易感邪而病情反复,治疗常攻补兼施。对部分住院病人,当前使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发点和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过量的输液及对激素的使用不当,往往事与愿违,致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仍主张解热镇痛加抗生素加中医药辨证论治,争取获得良效。 (2)针灸疗法:由于风湿热关节损害多有红肿热痛,故只针不灸,手法以泻为主。取穴以循经为主,或取阿是穴,忌关节腔深刺强刺。 ①毫针: A.主穴取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风重者配膈俞、血海,寒重者配肾俞、关元,湿重者取阴陵泉、三阴交,化热者取大椎、风市、昆仑。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单方向捻转1次。 B.辨证取穴配合循经取穴:风痹取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太冲;寒痹取大椎、命门、太冲、中渚;湿痹取太白、足三里、支沟、后溪;热痹取曲池、合谷、太冲;同时按病变部位循经取穴,如病变在阳明经,可加肩髑、阿是穴;如病变在少阳经,可加外关、阳陵泉等。按针刺常规操作,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1次/d,6次为1个疗程。 C.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酌配阿是穴。风寒湿痹主穴用烧山火手法,风湿热痹主穴用透天凉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 ②三棱针: 方1:病灶周围处。 方法:用围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皮肤围刺,刺破出血,如出血不畅,针后配用拔火罐拔吸,以出血为度。每周1次,以愈为度。 方2:委中、曲泽,或病灶附近穴位显露静脉2~3根。 方法:用点刺放血。先揉按穴位或病灶附近静脉,使郁血聚积一处,便于施术。再用三棱针点刺之,使之出血适量。体壮宜多,体弱宜少。每周1~2次,以愈为度。 9.护理 (1)护理问题: 发生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症、边缘性红斑及皮下结节等症;疲倦软弱无力;食欲不振、发热;心情忧虑、烦躁。 (2)护理目标: 控制与减轻链球菌的感染;保护心脏免于受到心肌炎的伤害;减轻关节疼痛、发热及其他症状;预防风湿热复发;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3)护理措施: ①卧床休息:允许患者做一些不费力的自我照顾活动,如翻身、进食、读报等。无心肌炎者卧床休息2~3周,有心肌炎者延长卧床时间,至症状消失和实验室检查正常后,再起床活动。允许患者的亲友作短时间探视,但这些亲友不能有感冒、发热及喉咙痛的情况,病室保持清洁、安静、舒适。 ②饮食护理:多摄取清淡的、高蛋白、高糖饮食来维持足够的营养,以对抗发热和感染,并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鼓励患者多喝水,预防发热导致的脱水。病人如果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应摄取低钠饮食、限制水分。 ③多发性关节炎的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注意卧床休息,必要时用牵引或支具制动。适当的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勿受凉,注意保暖。 ④舞蹈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情绪极不稳定,而且情绪受刺激会加重舞蹈症,因此病人的身心都应该得到完全休息。病人应安排在安静的房间,减少干扰。使用及来控制其无目的的动作。床边应安装护栏,保护病人,预防受伤。 ⑤心理护理:亲切安慰病人,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0.出院指导 (1)避免接触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链球菌感染的病人。 (2)如有感染链球菌引起的咽喉疼痛,应及早就医接受治疗。 (3)注意口腔卫生,对于齿龈炎与蛀牙要及早治疗。 (4)遵医嘱按时服药,苄星青霉素是预防风湿热的有效药物,急性风湿热患者痊愈后仍需预防用药,每月120万单位肌内注射能降低风湿热的复发率,儿童患者可以坚持应用到成年。 (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二)预后 急性风湿热的预后好坏取决于风湿热的表现类型,复发次数多少,病程演变快慢及长短,与脏器受累多少有关。一般说来,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发生高热,并发肺炎、胸膜炎、肾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预后不良。急性风湿热的初发中有50%~75%(平均65%)心脏受累,年龄越小心脏受累的机会越多,越易发生复发;心脏受累者预后比心脏未受累者明显较差;全心炎比心脏炎预后差,尤其发生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者预后更差。在初次急性风湿热中有35%左右未明显累及心脏,但以后的20年中仍有44%左右发生二尖瓣狭窄,形成风湿性心脏病。首次急性风湿热经过治疗后15年内未有风湿复发者,以后的发生率甚低,预后较好。但遗留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者机体处在致敏状态,风湿活动比较容易,尤其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风湿复发,复发的次数越多,病情发展越快。 急性风湿热的整个过程中有75%~80%并发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年龄越小(尤其25岁以下)越易风湿活动。风湿活动多为亚临床型,常无明显风湿热特征表现,可能惟一的临床表现为心脏进行性扩大及反复心力衰竭。风湿活动机会多少和是否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咽炎)、体力过度、营养不良、未及时用药防治有关。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40岁以后风湿活动机会逐渐减少,因此病情多较稳定。

纳哦

药物 :防己、木通、桑枝、丹参、红花。

加减法:

1热偏盛 (发热较著、口中干渴、关节红肿疼痛,小便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滑 ):

加生石膏;

2湿偏盛 (微热恶寒,头胀如裹,胸 闷,身重,节肿痛,舌苔自或微黄而腻,脉濡或滑 ) :加苍术、陈皮、

云等、曹蒲多

3风偏盛 (恶风头痛,关节肿痛而窜,舌苔薄白、质淡红,脉浮滑 )加防风、桂枝、灵仙。

4挟 阴虚 (关节微肿 疼 痛,午 后 发热,口 干渴,舌红苔少薄黄,脉细数略滑 ) :减防己,

加沙参、玉竹、地骨皮、白薇。